藝術團隊簡介

吳伯風 

藝術教育/ 策劃、藝術總監 

本項目的策劃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榮譽)學士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碩士畢業。共作業空間「樂在製造社會設計及研習所」研究部主管,從事社會設計及研究、社會政策分析及社會影響評估工作,也是自造行動組織「軸物行者」創辦人及項目總監,透過策劃社區專案創造「社驅軸物」,實踐社會資源能否更有效地得到利用進而改善生活。近年投入並策劃多項社區藝術、社區文化推廣與相關教育項目。

蔡鈺娟 

當代藝術/ 藝術創作

蔡⽒繪畫的城市物象,更像在描繪空氣與物件的碰撞,像在晦暝的天陰⽇,看⾒有光。除了拼湊不同景物,也試圖從時空的虛實、不協調、不由⾃主,在過隙期間嘗試修復、尋找彼此的縫合點。

創作始於繪畫,喜好為荒誕的事物尋找「再」體,可於⽂字、可於物件、可於平⾯。2009年畢業於⾹港中⽂⼤學藝術系,於 2012年完成 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碩⼠學位後便投⾝社區⼯作,在灣仔藍屋這個歷史保育項⽬⼯作六年間,開拓更廣的創作場域。⾃2014年起每年參加Art Basel等藝術博覽會外,近年也參與不同⽂化界別的合作計劃,除個⼈創作外,蔡⽒亦籌辦社區藝術活動,並為「過海的藝術計畫」的創辦成員之⼀。

彭灼楹 

藝術教育/ 藝術創作

彭灼楹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副修心理學。從事創作,充滿好奇心,喜歡和各種各樣的人玩和聊心事;日常會和不同藝文、社區教育單位合作,將自己的拼貼、繪畫、 紙糊、手製地圖、繪本故事等想法融入不同藝術和社區計劃中。彭氏喜歡為不同小隊以動物改名,其中是本地藝術創作小隊「繪本雞」 的發起人,以繪本創作為實驗平台,作品有:《社區人物.寫寫 畫畫》計劃作品集、《動物口罩設計師》繪本。正在構想一個冒險的繪本故事。

鍾智豪 

建策記錄/ 藝術創作

鍾智豪為「知築常落」和「棚仔建築記錄組」的發起人,曾於明報星期日副刊《圖看建築》(2018-2019)和拍擋連載樓梯舖建築記錄,經「藍屋創作室」的文化保育計劃​(2015-2018)和農夫、藝術家、攝影師和學生合力出版《廖家雞舍史》一書 – 講述香港養雞的人文歷史和雞舍的建築空間機能。2019年,鍾氏和一班熱心人成立了「棚仔​建築記錄組」,在深水埗進行棚仔建築記錄,為香港建築歷史出一分力。 

余穎欣 

視覺藝術/ 數碼藝術創作

余穎欣於 2019 年獲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創意媒體碩士學位,2011 年獲嶺南大學視覺研究文學士學位。她現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創意藝術課程統籌及導師。​ 

余氏關注作品於創作者和經驗者之間的關係。她相信由藝術所誘發的多重感受能揭示日常難以言明的真實面。 她專注探索錄像及各種電腦程式於視覺呈現上的可能性。早期​的錄像創作,主要記錄香港各種職人(包括農夫、琴匠、單車製作者等)的創作過程。近期,她開始思考錄像的其一重要作用 – 展現人類的慾望和想像,並由此漸漸​發展出一種富詩性及質感的流動影像,曾於銀幕並配上聲音以裝置形式呈現。她亦執迷於以各種繪圖甚或把它們演變成動畫,為觀者展現多種觀感。她的作品曾於香港、​丹麥、英國等地展出,包括香港藝術館(2019) 、Dynamo(2018)、SPLICE Audio Visual Performing Arts Festival(2018)、藝穗會(2017)、牛棚藝術村(2017)、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017)、香港電台(2016)等等。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