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Journey - Artist's Visual Diary
(The content of this page does not provide English version.)

Angel - 《一起圖話.我是誰》


我是一個很喜歡透過藝術創作與人互動,了解對方的性格、故事的人。每次工作坊與課程中,我也會希望參與者能夠在過程中認識多點自己,藉著創作的過程,用另一個角度去觀看自己與他人。在這一年有多的期間,我們迫不得轉至做網上課,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面對的挑戰,比平日的準備都要費更多的力氣,可是再怎樣的網上live或錄像課,我也會堅持是網上面授課,因為這是唯一的平台可以看到學生好奇與享受的心情。

在設計「一起圖話」課程當中,得知這班學生都各有不同能力與特質,我就嘗試以「我」為中心點出發,希望學生能夠由藝術創作中天認識自己,表達多點「我是誰」,例如主題:「我與線條」、「關於我的顏色」,「我的夢境」等等,當中不時用到blind drawing、拼貼方法、聽音樂畫線條,讓大家感受多點藝術的玩味。

不過學生們的創作總是很有趣,我發現他們比起一般的學生更自然,他們其實不會顧忌什麼,拎起筆和顏色,憑直覺地感覺與反應,很快就把腦中的影像畫出來,這點直覺有時很衝動,可能樂而忘返的畫但沒有留意已倒瀉了墨水,或是興奮到畫出界,連臺子都畫上了。可是創作不就是這樣嗎?集中眼前的紙張,感受自己,投入那股時刻,創作出來,表達出來。我很喜歡這股勁,當投入創作時大家就像發了光一樣,很好看!而觀賞他們畫visual diary的作品都很開心,有各式各樣的自己,更有學生只是4個月,已畫到第二本的簿子,比我們還要勤力!

直至4月時,我們終於可以實體見面,同學的表現比在家中的時候更放鬆,可能家人不在吧(笑)。記得實體課前,我希望同學利用拼貼的方法製作一個關於「我的夢境」,穎楠的作品令我印象很深刻,作品中有秋天的葉子、她的家人、花草平原,她說她很想念以前與家人一起去旅行的時間;而當日我們用了木粒製作另一些作品,她造了一架車子,她把車子放到拼貼作品上,原來當時她與家人是一起遊車河去旅行。

我很重視每次與這些學生交流的時刻,直率的他們可能會讓人感覺有點不慣或衝動,不過能夠在作品當中了解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從創作中表達「我是誰」。也許他們這個特質比我和你更會懂得感受自己,更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呢,畢竟有時太理性會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喔。

我們這一組
1/5
詠楠的作品:《我想一家人去旅行》
2/5
詠楠與交通工具
3/5
泳希與小狗
4/5
泳希與詠楠的作品
5/5

Angel - 《一起圖話.如何觀看世界》


不同能力的朋友比我們看世界的方法都不同,或許他們集中力不會很持久,有時比別人更要衝動,不過他們的聯想力卻是很驚人。當中的理解需要各方各面的聆聽和配合。

在我的小組裡,泳希的的想法總是很直覺性和率真,有時忍不住說很可愛。喜歡卡通人物的他會介紹他的畫作給我,重視時間的他會提點我還有多少分鐘下堂。他很重視家人,每朝起床時會悄悄走出房門,希望不會打擾到家人,慢慢走到客廳,安靜地坐下,畫起畫來,我想這是他最快樂的時間吧。

記得5月初我們和創作團隊一起討論,如何讓同學分享自己作品,我們決定帶大家一起前往藝術館參觀,學習展覽的安排和作品的呈現方式。記得當時帶大家去藝術館時,每位同學都很開心,對他們來說,任何東西也很新鮮。本來我介紹作品時,還擔心小組的兩位同學明白藝術作品簡介與否,但當問到泳希猜猜哪一份作品是「休息時間」時,他直覺的指著旁邊的椅子,問到「雲圖境像」是哪一份作品時,他指著藝術館外的天空,呀!對呢,我們的身邊不就是藝術嗎?他的回應讓我想起「靈魂奇遇記」的22,既簡單又直率的性情,充分地表現出他很享受展覽空間的氣氛,比起其他人,更會感受當下,更留意身邊的細節。或者我們有時會太在意生活的目標,在觀賞同學的作品和聆聽他們的回應中,看得出他們心裡存著的「火花」正正就是喜歡藝術的心情,也是活著的熱情。

泳希的作品:《雲下的我們》
1/3
泳希的「休息時間」
2/3
泳希的作品:《休息時間》
3/3

Bouie - 《初見》


與兩位同學在一月四日正式第一次上課,在那之前看到他們的一直以來的作品,多以網上繪圖程式、線條及油粉彩作畫。這班同學不乏創作的動力,其中亦有極富個人風格的。我們這一組雖然並不像別組可以以對話來建立關係及溝通交流,加上網上教學這個限制,我一般只能把我在城市裡所見到的景象與他們分享,而「繪畫」看來便是彼此的共同語言。與其說是「教」,不如說其實是在分享一種繪畫的物料及應用方法,總覺得給他們創作多一種選擇,他們循著那股表達的慾望便可有更多的可能性。

《初見》之日
1/3
我們的《初見》
2/3
塑膠彩的運用及創作
3/3

Bouie - 《一起面對面圖話》


阿賢有強烈的繪畫喜好,總有停不下來的輸出,三角形、圓形、正方形在他筆下就成了城堡、成了不同個性功能的機器人。每次網上課,他都以超旋風速度,畫好所有練習,然後又畫起自己最愛的機器人,我問他:「你可以幫我畫一個Bouie機器人嗎?」我以為他有無堅不摧的世界,於是嘗試以他的喜好切入。

直到有次我們一起去西九海傍寫生,看著香港島那邊,阿賢說他見到一座座堡壘,畫著畫著,在他筆下的幾何海港,竟出現一隻雀仔,並佔了畫面主要的部分。他也曾畫一些與自己日常經歷的圖畫,如和爸爸坐過山車。而看到那雀仔和像蟲子的雲,跟他以往畫的不一樣的是,他與周圍事物有即時的連結, 而寫生後,他的sketchbook雖然還是有很多城堡,但多了很多人的形象,這令我十分鼓舞。

之後我也畫了畫那天看到的海港 – 那天小朋友看見堡壘,我說我看見巨人在圍觀。

我眼中的港島景色
1/6
阿賢眼中的港島景色
2/6
創作中的阿賢
3/6
我們一起面對面畫圖畫
4/6
我們一起面對面談話
5/6
阿賢的作品:《小小世界》
6/6

Bouie - 《一起走出圖話》


在第一次上實體課之前,我都以為阿華對繪畫不感興趣,所以我嘗試實體課時改一改繪畫的素材,而讓人驚喜的是,阿華的心思很細密,對事物觀察入微,也喜歡照顧身邊的人。這位男孩一邊觀察班房某角落的物件,一邊用黏土捏出每個細部,例如相機的細節部分也是他要求負責攝影紀錄的人員,讓他再三觀察,用他一直以來沈默的方法與周圍的人和事物連結。到課堂的最後,他主動地將其他同學的座椅收好也幫忙桌面的收拾,那刻我認識到阿華溫柔且富感受性的一面。

與阿華那兩次outing,是令我有「終於認識到你」的感覺。第一次是去西九寫生,這男孩格外好動,除了幫陌生小孩撿回皮球,也在寫生的過程,追著正向另一方向駛去的船、跑過去觀察,而這次是我第一次看到阿華畫出一幅很完整的畫面,也看到他熱愛與周邊環境連結的另一面,從那一次起,我們也自然地建立了一種溝通的方法。在第二次去藝術館看展覽,除了看到他的好奇心,藉著講解作品的物料,我們也漸漸多了用一些「單字」來對話。希望在這之後,這些同學有更加多走出課堂的機會,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法。

阿華的黏土創作
1/5
第一次:「終於認識到阿華了」
2/5
第二次:「終於認識到阿華了」
3/5
寫生中的阿華
4/5
阿華眼中的港島景色
5/5

生豪 - 《觀察別人的異同並相互學習》


「天生我才必有有用」也許是真的,但現實是如何協調中間的差異。家謙與凱俊各有獨特的藝術能力,一位是動畫、另一位是時裝,故此因材施教是當刻的方向。另外,兩位同學性格各有不同,一位是專做自己熱愛的動畫和獨特的題材;另一位會仔細聽人說話,願意嘗試不同的想法。在兩個同學之間開展一個趣味的互動。

還記得第一堂內容大家要先畫自己,再畫對方,課堂的設計為的是帶領同學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去看看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因為理解世界的第一步是看住別人的面孔,而第二步則是理解別人的想法,去比較兩者的差異而作出更好的判斷。觀察可以藝術更是一種成長。

我筆下的家謙與凱俊
1/4
我們的「自畫像」
2/4
認識別人的「自畫像」
3/4
上堂實況
4/4

生豪-《學會珍惜不同的世界觀》


有時候,對著學生不能太早下判斷。

還記得之前和學生一起去看博物館,當時帶著兩位同學仔-他們性格大有不同,家謙將100%焦點和專注力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行我素;凱俊則談吐自如,注重造型和衣著。

他們兩位雖特質不同,但相處融洽,樂也融融。當進入香港藝術館《不是時裝店!》裡面五色十光的展場,各種藝術媒介都使到注重造型的凱俊十分雀躍,有畫作、雕刻和影像。我嘗試帶著他們去學習欣賞展覽,了解藝術的創作和命名,可是我行我素的家謙卻走出了另一條路線,四處跑。

對於我來說這有點困難,有位同行的拍檔見此,她教了凱俊閱讀展示牌去理解作者的意念,然後凱俊就自己去發掘自己的欣賞路線,而我則帶著家謙周圍走,事實不像預期安排,總覺得有點可惜。

但事後一個星期,家謙和凱俊不斷繪畫當日去展覽的體驗,我行我素的家謙畫下「我和生豪哥哥」,畫下他在藝術館窗前以身子伸出大字型的畫作,他也許是對展品不感興趣,但是他也以自己的世界觀去給出另一個答案。

他喜歡閱讀空間,看城市裡的一點一滴!

問題是作為導師的我們如何守護這個小小的世界,當中的關鍵就是更多的耐性。

我行我素的家謙、正在講解展品的我與專心聆聽的凱俊
1/5
透過閱讀展示牌去理解作者意念的凱俊
2/5
學會自己去發掘欣賞路線的凱俊
3/5
家謙-《我和生豪哥哥》
4/5
「大字形」的家謙
5/5
EN